• 联系人:陈先生13507175170
  • 电话:027-85489697
  • 传真:027-85489697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市香港路紫荆花园
  • 网址:http://www.zhenfukj.com
  • QQ:530314951
  • 邮箱:530314951@qq.com

健康知识

您的位置: 武汉臻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>> 健康知识

养生书 我们该不该信?

[浏览:5455 次] [更新时间:2011-7-26]

  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籍,一直占据着养生保健市场的半壁江山。但是这些良莠不齐的养生书却让人多少有些担忧。7月5日,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公告,包括“养生教母”马悦凌的《不生病的智慧》等24种保健养生书籍,因编校质量不合格而被要求收回并销毁。这无疑给火爆的养生书市场泼了一盆冷水,市民究竟有多依赖养生书籍?这盆冷水对市民的养生观念又有何影响?它们给市民带来了这样一些困惑:这些养生书究竟可信度有多大?如果有可信之理由,我应该如何选择养生书籍?

  本报《健康成都》与成都汉正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做了题为“你怎么看待保健和养生方面的书籍?”的问卷调查,总共100人参与调查,表示“完全没兴趣”的人仅17人;余者均表示看过、或有意观看这类书籍,其中有56人表示“买过这些书籍,并且知道哪些书籍卖得最火”。对于这些养生书籍的内容可信度,接受调查者中有52%的人都认为,“非常相信书中所说的各种养生方法”,另有21%的人对这些养生方法半信半疑,只有8人对此一点都不相信。

  在调查中,我们发现接受调查者70%以上都认为,“中西医各有所长,中医在保健养生方面胜过西医”,另有11人认为,“中医理论博大精深,西医治标不治本”,而认为“现代医学产生后,中医已经落伍”以及“中医理论太玄,对它半信半疑”的人分别仅占了8人和9人。

  看书调理就可不生病?

  调查显示,有45人认为养生知识非常重要,认为不重要的仅占20%,且均是年轻人群。今年60多岁的退休教师林老就是把养生知识看得很重要的典型之一。

  他总是跟身边的晚辈们说,“每天早晨要喝一杯蜂蜜,红薯可以多吃”,而他津津乐道的养生理论,其实最早都是从一些零散的专家讲座中获取的,到现在,林老称自己是“博览群书”了。退休之前,林老的书架上都是法学书籍,如今法学书籍已经“退居二线”,取而代之的是各派各系、花样繁多的保健书。“这些书,有的是讲座的专家推荐,更多的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。”刚开始的时候,林老也没有关注这个,看身边身体好的朋友,多少都会点保健知识,也就跟着开始学了。调查数据显示,18人一个月会买几次养生书籍,36人会一季度买几次。而林老就是这18个人之一。

  林老现在最遗憾的莫过于没有更早注重保健,“以前就知道工作,哪有这些保健书,要是早知道这些东西,调理好了就不会老生病了”。尽管许多保健书的观点相冲突,但林老却称,各有各的效果,“养总比治好,现在最怕生病,天天往医院跑,最拖累儿女。有些病吃一两次药还行,天天吃可吃不起。”林老除了急病,是不愿意上医院的,而是自己买些中草药自己熬,而这些药方子,就是从各种保健书中学来的,“简单易学,配药材料便宜又好买”。

  有效吗?“感觉有效!”

  这些书长久畅销,并且很多读者都买了不止一套,甚至有人买好多套送人,是不是因为它们真的给读者带来了健康效益呢?

  接受本报问卷调查的养生类书读者中有33人表示“坚持按照书本要求去做了,效果明显”,8人表示“觉得有点道理,但没试过”,39人选择“试过,好像有点效果”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过科学哲学史的医学教授表示,造成这些书“效果明显”、“好像有点效果”、“觉得有点道理”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,我们很多人长久坚持的一种错误因果观念,“循证医学一再证明,一个治疗过程与一个紧随其后的康复过程,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”。比如说,一个病人,先吃西药,再吃中药,都没有好,最后找巫婆神汉划水喝,结果好了。我们很多人就容易相信,这个患者的病是最后一个治好的。

  对此,四川省中医院医生陈建国也举了个“人参是大补之王”的证明过程,说明我们很多人以“跟着感觉走”的方式判断“有效与否”的思维。有人说,“人参是大补之王,我吃了人参后,昨晚睡得特别香”,也有人说,“人参是大补之王,我吃了人参后,补得我一个晚上都没睡着”。于是,“人参是大补之王”可以在感性层面得到100%“有效”的证明。